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家长准备篇)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刚刚发芽、长高一点,父母就会迫不及待地根据过往经验判断她会是一株什么花。如果父母愿意带着耐心、喜悦和好奇的心态种花,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最终帮助孩子长成她独特的生命。
在很多父母心目中,为孩子创造“多样性人生的可能”是最棒的成长礼物。然而学校和家庭教育受限于师资和有限的教学内容,再加上父母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这样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已经让众多家长在素质教育的学习上不得不让孩子快马再加鞭。钢琴、武术、奥数、英语和绘画等,能有的内容,只要条件允许,都尽量给孩子安排上。
于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尝试着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从最初的应试类考试考前辅导,过渡到K12教育的补习,到今天越来越多的素质教育培训内容的涌现。孩子的课余时间就那么少,市场上可选择的培训机构又那么多,如何真正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到一个适合的校外培训机构,可能已经成为很多父母当下最为关切的问题。
笔者在过去两年中,利用每月一次的小巴哥少儿公益活动的机会,通过面谈、走访、微信聊天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了关于“小学阶段素质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活动。问卷共设计了22个问题,向302个居住在上海的家庭发出问卷,实际完成全部问题回答的共有83个家庭,受访家庭中孩子的年龄在5-13岁之间,其中70%的孩子目前就读于上海公立小学。参与问卷的家庭目前都居住在上海,且家庭收入和父母职业均属于城市中高收入人群。
结合问卷和统计数据,笔者试着就“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这一话题,从两个角度分享和讨论:对自身培训需求的了解,选择培训机构的考量因素。任何服务和产品的购买,对自身需求的了解是一项必做的准备功课。本篇从第一个角度,尝试列出五大方面,来帮助家长认识和调整自身的培训需求。下篇将就如何选择培训机构展开讨论。
1、家长期望的设定
父母总希望把最好的提供给孩子。但在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时,家长最初的找寻动机是什么?或者我们的期望到底是什么?可能受限于精力或能力,我们并不是特别清楚。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您让孩子参加课后活动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可复选,最多选3项)”一项调查中,我们看到
帮助孩子发掘兴趣点(75.9%)
开拓眼界,增长见识(51.8%)
让孩子学习新技能(43.4%)
拓展社交能力(39.8%)
辅助升学(22.9%)
琴棋书画,样样全面(4.8%)
这些数据仅代表部分家长的需求。但父母在准备给孩子选择课外培训机构前,可以试着设置一些类似的问题,问问自己,搞清楚我们选择课外培训的目的,和对孩子的期望到底是什么。目的或目标的设定,应简单、清晰和具体,尽量避免“一鱼多吃”的想法,这不现实。比如父母期望找到一个既能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功课,又能适当培培优,又能看护孩子等到父母下班去接的地方。很多父母本着这样的目的选择了托班课程。可试想一下,一群不同年龄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写功课,仅有一位“全能”老师穿梭在几个教室维持秩序,这样的课程显然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托班的主要功能就是看护孩子。除此以外对托班存在的任何其他预期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家长一厢情愿地增加很多额外的预期,正说明了家长对自身培训需求的思考还不够清晰、主次不明,导致了培训课程的选择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
2、对孩子自身兴趣特点的了解
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以为这不是个问题。实际情况是我们很可能不自觉地在为孩子设置成长目标时,有些过于主观了。作为一位11岁女儿的父亲,我自小就喜欢学习数学,到今天也是没事喜欢做几道数学题来解解压。自女儿步入小学后,我曾以为自己强大的数学基因会在女儿身上显现。结果,似乎不管怎么引导甚至是利诱,女儿就是提不起兴趣,父女俩的每次数学功课辅导,总是以不欢而散告终。而女儿自小一直对烧饭做菜特别感兴趣,周末经常会依照电脑里做菜的视频到厨房和妈妈切磋厨艺。每个孩子就像花匠给予的一粒种子,爸爸妈妈拿到手里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朵什么花。刚刚发芽、长高一点、长出叶子,爸爸妈妈会迫不及待地根据过往的经验判断她会是一株什么花,可是不到孩子开花结果,我们都无法预知。如果爸爸妈妈们愿意带着耐心、喜悦和好奇的心态种花,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最终帮助孩子长成她独特的生命。
同样,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对孩子出国学习最大的隐忧有哪些?(可复选,最多选3项)”问题回答中,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
1)孩子文化差异太大、社交出问题(53%)
2)自己不了解国外教育系统,不能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45.8%)
3)孩子没有自理能力,不能独立生活(28.9%)
其实就排名第一项的“文化差异大、社交出问题”这一选项,以笔者多年在国外生活的观察,这个担忧还真的不是孩子的担忧。往往是移民或陪读的父母本人,受限于自身的思维定式和国内社交习惯,在新的环境里因为自己的不自信或对未来家庭生活发展的不确定,而不自觉地认为孩子也有这样的问题担忧。在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点前,我们的担忧和为孩子安排的课外培训恐怕也只是作为父母单方面的意愿,并没有真正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
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成长需求,依此去寻找培训内容,机构选择才有可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3、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分析了自己的期望和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特点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来丰富孩子的课余时间。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您目前给孩子课后安排了哪些活动?(可复选)”问题回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类(73.5%),英语(67.5%),乐器类(56.6%),美术类(42.2%),课后辅导(31.3%)。
(注:体育类包括篮球、跆拳道、舞蹈等;乐器类包括钢琴、小提琴等;美术类包括绘画、摄影等;课后辅导类包括补习班、奥数、家教等。)
数据统计显示,多数家庭还是围绕着身体素质、语言技能、审美情趣和课外补习等几个基本方面来安排。我们知道一些知名大学在考察申请人时,除了关注申请人的学术能力,还会关注申请人的潜在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等到高中阶段申请学校时,通过当班干部,或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些背景提升项目(比如去非洲拯救大象,去南极关爱企鹅),就能够证明自己具备了这样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这一类能力的真正培养,是在于从小的公民教育和志愿者精神的培养。
如果我们在选择培训内容时,能够结合自己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成长的基本需求,比如心智的发育,身体的机能等,再辅以适当个性化的内容安排,可能会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4、课余时间的安排
在和多位女儿同学家长聊天中,发现作为父母,我们理想中的小学生作息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以下午 3:30放学开始计算,
4:00 – 5:30 练琴或参加课外活动课
6:00 – 6:30 回家做功课
6:30 – 7:00 晚饭
7:00 – 8:00 继续做功课或课外练习
8:00 – 8:30 洗澡和适当休息
8:30 – 9:30 阅读
9:45 睡觉
这个时间表真的蛮理想,做到也应不是难事。但现实总是骨感的,就单单以目前上海地区小学的作业量来看,往往一遇到孩子 “磨蹭”或学习上的困难,这个时间表在执行时立刻变得让人很抓狂。身边很多父母做事都非常有计划性,养了孩子后多数也患上了“强迫症”。笔者记得在女儿小学一年级时,就为了给她讲解一道数学题,硬是从晚上7点一直弄到10点。这过程中,女儿一直紧张地看着我……三个小时过去了,结果还是不懂。庆幸的是,我很快醒悟到,这事根本就急不来,这样的作息安排不可能天天能做到。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周六日(92.8%)和平日下午5pm-7pm间(34.9%)是家长为孩子课外培训的主要两个时间段。孩子是人不是机器,父母在尊重孩子需要一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的同时,合理帮助孩子管理好时间,适当安排必要的课外培训,努力提高孩子学习效率,才是正途。
5、家庭预算的平衡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每个月在孩子课后活动上总共花多少预算?”一项统计中,
人民币 8000 – 10000 (4.8%)
人民币 5000 – 8000 (7.2%)
人民币 2000 – 5000 (43.4%)
人民币1000 – 2000 (31.3%)
数据不是为了攀比。任何课外培训内容的选择,应首先量力而出,毕竟教育不是简单靠财力堆砌就能办成的,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05-16
05-08